CHINESE / ENGLISH

河豚毒素的化学结构及特性

作者:佚名    河豚文化来源:养殖商务网    点击数:4023    更新时间:2015-8-25
河豚毒素化学名tetrodotoxin ,缩写作TTX 。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。
  河豚毒素是存在于豚毒鱼类(俗称河豚鱼)及其他生物体内的一种生物碱类天然毒素。河豚毒素的分子式是C11H17O8N3,原子量为319 。除由细菌产生的蛋白质毒素外,河豚毒素是属于毒性最强的一类天然毒素,其毒性比氰化钠还强1 000 倍。根据中毒事例推断,体重50 千克的人的口服最小致死量约为2 毫克(10 000 鼠单位/50 千克体重)。
  河豚毒素的毒力单位鼠单位(MU )是以含毒原料1 克所能杀死白鼠的克数来表示。毒力1 000 鼠单位(即MU )即相当于有毒的河豚脏器1 克能使1 千克白鼠(相当于50~60 只白鼠体重)致死。毒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约为加万单位,亦即服用10 万鼠单位的脏器2 克即可致死,服200 鼠单位的脏器则要1 千克才致死。由于通常一次食量不会超过1 千克,因此,凡含毒在200 鼠单位的脏器不能使人致死,而在100 鼠单位以下实际上可认为“无毒”, 200 鼠单位以下可称为“弱毒”, 2 万单位以上则为“剧毒”或“猛毒”。
  河豚毒素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,其结晶不溶于水及无水乙醇、乙醚、苯等有机溶剂中;结晶无确定的融点,240 ℃ 开始炭化,但在300 ℃ 以上也不分解;且在210 纳米波长光波下则不被吸收;在中性或有机酸性环境中对热相当稳定;能耐高温,但经长时间高温加热可以被破坏,煮沸4 小时仍无变化,经6 小时约破坏一半,9 小时则大部分破坏,115 ℃ 加热3 小时,120 ℃ 加热30 分钟,200 ℃ 以上加热10 分钟,可使毒素全部破坏消除毒性;在夏天直射日光中,每天曝晒8 小时,经20 天之久其毒性不发生变化;在胰液酶、唾液淀粉酶、乳化酶、糖转化酶等酶类存在下不分解;对盐类也很稳定,用30 %盐腌溃1 个月,其卵巢仍含毒素;耐酸能力强,稀释3 倍的浓硫酸,对其无作用,但易溶于稀醋酸中;在胃液酶、0 . 2 %~0 . 5 %的盐酸溶液中经8 小时能将其破坏,因而,食后在消化道内短时间不能将其破坏而引起中毒;但其抗碱性较弱,在碱性时毒性消失很快,在4 %左右的氢氧化钠、氢氧化钾的溶液中迅速被破坏,通常用的碳酸钠比氢氧化钠等对其的破坏力弱。目前河豚毒素的人工合成仅有理论研究的意义,真正能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的也只有东方纯。据估计,河豚毒素的世界年产量还达不到20 克,主要产品均以高价出售(每克纯品河豚毒素价格为5 . 5 万~27 万美元)。河豚毒素目前主要是用于神经生理作用机理的研究,还没有真正广泛用于临床。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价格昂贵,作为止痛镇静剂还有许多的可用于临床的药品,而且临床应用其使用剂量较难掌握,也就是说难以确定一个安全合适的临界值。剂量小于这一临界值,河豚毒素也许起不到止痛作用,超过临界值又有患者中毒的危险,且无有效解毒药。
  • 上一个河豚文化:

  • 下一个河豚文化: